在1923年9月6日的《南洋商報》上,陳嘉庚曾發表辦報之開幕宣言,文中他詳細論述了實業與教育的緊密聯系,指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“大有互相消長之連帶關系”。他對比觀察國內過渡時期的艱難險阻與列強文明事業的繁榮昌盛,不禁感慨萬分。
陳嘉庚觀察到,外國商人精通商業原理,具備全球視野。他們能利用經濟優勢助力國家培養人才,而這些人才反過來又能促進國家和商業的發展,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。因此,商業競爭實質上也包含了教育的競爭。相較之下,當時我國商人在商業原理和常識方面認識不足,常常聽天由命,過度依賴他人,甚至受到外部勢力的控制,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。在這種情況下,他們非但無法有效參與商業競爭,更察覺不到商業競爭中暗藏的教育競爭。因此,他主張通過興辦教育以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來解決這一問題。
陳嘉庚認為,國內教育之所以難以取得成果,主要是因為經濟基礎薄弱導致各方面經費不足。他相信,如果能從根本上進行預算統籌,教育成果將大為改觀。而這個根本的出發點就是科學,因為科學是現代教育以及整個世界的基礎。專門的大學是科學發展的搖籃,也是培養實業、教育和政治人才的地方。既然掌權者不懂得興辦教育,那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,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教育的興辦,以促進國家的發展。他進一步提出,投資教育等同于投資實業和家庭的未來。那些積累財富留給后代的人,實際上也是為了家族的繁榮。國家通過教育變得強盛,家族自然也會隨之興旺。
陳嘉庚設想,假如當時國內能夠自主培養優秀的大學生,并將他們分配到各省的重要崗位,如農工商學政等各個領域,即使不能立刻填補所有空缺,也將極大地改善當時人才短缺的狀況。隨著人民智慧開發、實業發達、教育進步,人民將具備更好的自治能力,便可以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。他認為,這些統籌預算雖然需要一、二十年的時間去實現,并且需要數千萬元的資金投入,但是只要大家萬眾一心、眾志成城,便不難實現。資金可以按年度分期投入,逐漸增長,無需一步到位。
樹人之難,古有明訓。面對培育人才的復雜性,陳嘉庚指出,教育若是沒有長期深入的準備和規劃,即便暫時有大量資金支持也難以成功。他呼吁國內的有識之士必須追求根本性的解決之道,而非單純期望實業的繁榮、教育的進步和政治的改善能自動實現。他強調,教育與經濟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
教育的發展需要經濟的支持,而經濟的發展又必須依賴于實業。實業和教育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,這種關系是非常明顯的。陳嘉庚不僅對實業與教育之間緊密聯系有著深刻的理解,自己更是付諸實際行動創辦集美學校、廈門大學來改善當時國內的教育環境。他的論述至今仍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。
編輯:沈鷺璐
